保温瓶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保温瓶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宝墩遗址4000年前的王者之城0_[#第一枪]

发布时间:2021-06-07 17:21:47 阅读: 来源:保温瓶厂家

1986年夏,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青铜面具、青铜鸟、青铜人物雕像、神殿以及各类精美的玉器和黄金制器,一经面世,即震撼了世人。但是,三星堆文化从哪里来、其渊源何在,三星堆文化之前的成都平原又居住着什么样的人群,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文化与社会?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宝墩遗址的发现,或许将为我们揭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

成都平原最早最大的城址

1995年冬天,四川省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前往新津县龙马乡宝墩村一个叫“龙马古城”的地方调查。后证实,该城址始建于距今约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人员将其改称为“宝墩古城”。

后来考古工作者又相继在成都平原发现了崇州双河古城和紫竹古城、大邑盐店古城和高山古城、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城和郫县古城等8座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以及同一时期数量众多的小型聚落。考古学界将这一阶段的文化命名为“宝墩文化”,年代距今4500年至3700年前后,下限与三星堆文化紧密衔接。

为了进一步考察宝墩文化的来源、聚落结构与聚落变迁以及社会发展状况,2009年冬,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宝墩遗址进行了更大范围的详细调查和重点发掘工作,并进行了环境与植物考古的采样分析。这一次又有了惊人的发现。“我们又在原宝墩古城的外围发现了更大的外圈城墙,在内城墙以外四个方向都确认有城墙或壕沟,其中东北边外城与内城城墙重合。从平面形状看,城址大致呈不甚规整的圆角长方形,方向与内城一致,约北偏东45°,城墙周长近6.2公里,面积约276万平方米。”宝墩遗址考古队领队何锟宇告诉记者。

宝墩遗址是继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之后国内第四大新石器时代城址,也是成都平原城址群中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一个。考古结果显示,宝墩文化的人群大约生活在距今4500年至37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成都平原还是森林密布,植被丰茂。众多从平原西北流向东南的河流将这一片冲洪积平原分割成了一块一块的垄岗状台地,宝墩人选择在这些台地上居住,营建聚落。

何锟宇告诉记者,植物考古显示,宝墩文化时期的人们以种植水稻为主,也种植少量的粟,食用如野豌豆、野豇豆等豆类,还有薏苡。

王者之城

宝墩人居住的房屋基址为方形或长方形建筑,多为单间,双室套间很少。可以推测出,宝墩人先挖墙基槽,于槽内埋密集圆竹,内外抹泥,最后经火烘烤,形成“竹骨泥墙”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在成都平原一直沿袭到很晚的历史时期,三星堆文化也是这种建筑形式。此外还发掘出了作为特殊用途的干栏式建筑。

近两年来,在宝墩遗址城内还陆续发现了多组大型建筑基址,这些建筑基址规模大、筑坑规矩、筑网清晰、规格较高,单体面积均在200平方米以上,应为宝墩文化时期类似宗庙的大型公共礼仪性建筑。记者来到宝墩遗址采访时,考古人员正在对一处大型建筑基址进行清理。这座基址南北长约24米、东西宽约12米、面积约300平方米,共有柱坑28个。

“从宝墩文化的种种迹象判断,宝墩时期的社会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劳动分工,社会的凝聚力主要来自共同的信仰与血缘关系,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崇拜。”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表示。

更让人惊叹的是,宝墩遗址现存的城墙最高处高出地面超过5米,虽然经历了4500余年的岁月侵蚀,却让人不得不感叹其当年的壮观。“宝墩的城墙能有这样的规模,加上城内发现的那些大型建筑基址,毫无疑问,宝墩是王者之城。”王毅说。

宝墩人群来自于何方

宝墩文化发现以后,有一个现象引起了考古学者的关注:宝墩文化时期在成都平原突然出现这么多的聚落,尤其是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大型中心聚落,已有相当数量的人口,社会已进入较为复杂的程度。奇怪的是,这些遗址的下层却没有发现更早的古代遗存。很多年以来,在整个成都平原发掘的大量古遗址,也没有发现早于宝墩文化的古遗存。那么宝墩人群来自于什么地方?

传说古蜀人是从岷江上游逐步迁入成都平原的,难道宝墩人群是来自于岷江上游?近年来,随着考古人员在岷江上游的茂县调查发掘出营盘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谜底也将慢慢揭开。考古材料显示,营盘山的先民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以种植小米为主。已有家畜饲养,主要有猪、狗、黄牛,其中猪占主导地位,是人们稳定的肉食来源。

“我们将宝墩文化与营盘山新石器文化进行比较,发现了它们有一些相似的特征。”何锟宇告诉记者。虽然考古人员明显发现宝墩文化与营盘山新石器文化有渊源关系,但二者之间还有较大的时间距离,营盘山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存年代,经碳十四测定在距今5000年左右,大大早于宝墩文化。而桂圆桥遗址的发掘,则串起了其中的缺环。桂圆桥遗址位于四川省什邡市回澜镇玉皇村,处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靠近龙门山脉。2009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什邡市文管所的考古人员发掘了该遗址,发现了早于宝墩文化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总体文化面貌与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较为相近。桂圆桥遗址的年代,恰恰就在营盘山新石器文化与宝墩文化之间。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章华告诉记者,目前的考古材料已初步显示,成都平原的古代人群最初是从岷江上游逐步迁徙下来的,迁徙下来后,他们最初只会种小米,而平原腹心地区多河流、沼泽,不适宜种植小米。到了宝墩文化初期,长江中游的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成都平原,他们便开始种植水稻。随着对成都平原多水环境的适应,人群逐步向平原腹心地区移动,到了宝墩文化的中晚期,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区出现了大量密集的聚落。再加上水稻的种植,食物的保障使得人口不断增长,聚落不断增多。加之平整田地、修建灌溉设施,需要较高的组织化,促使社会向更复杂化方向演进。

大遗址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双赢”

地处成都市新津县城郊地带的宝墩遗址面积超过270万平方米,如何既能保护好遗址,又能使其更好地惠及民众、改善民生,实现遗址保护和群众利益、农村建设的多赢,成为摆在当地政府和文物工作者面前一道无法避免却又不得不回答好的难题。

新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谈忠告诉记者,在宝墩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中,新津县坚持把宝墩大遗址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谋求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与当地群众人居环境改善和遗址居民致富相结合,让遗址区居民共享大遗址保护成果,从而实现宝墩大遗址保护和提高遗址区居民生活品质的“双赢”。

2012年,为确保宝墩古城遗址完整性及周边历史环境的协调性,改善当地群众人居环境,新津县投入3.8亿元实施遗址保护区内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将遗址保护区内宝墩村、双石村农户集中安置在新平镇万街新型社区,现双石、宝墩两村已搬迁农户1498户,3986人入住新社区。

分度头加工价格

企业形象策划图片

结婚被子图片

水泥制砖机价格